查看原文
其他

你怕的不是二胎,是中产梦破灭

2015-12-26 马平 家庭亲子教育资源集锦


越妈是套装书控,免费分享幼儿英语动画儿歌童谣绘本和很多英语绘本套装(电子书+音频+视频)帮您即时手上选书,回复 免费资源,可以看到所有分享过的资源汇总。


越妈说:听到二胎全面放开政策将于2016年元月正式实施这个消息,莫名激动了好些天,周围确实有年到40的亲友迫不及待行动起来。看了很多关于二胎文章和周围诸多二胎三胎实例,有羡慕有害怕,内心依然想生不敢生,不是怕中产梦破灭(之前也未想过下文提到的“中产梦”,始终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安康幸福就好),而是生养一个孩子的诸多不易和辛苦以及对未来的考虑,让人望而却步。当然,缘分天定,如果TA来了,我们一定不会拒绝和怠慢,将全力以赴俩孩儿的成长成才。越爸说我这种随缘心理不负责任, 孕前得做很多准备,至少要彼此身体健康,不抽烟喝酒。好在越爸平时不沾烟酒,身体锻炼一直在做,我也得坚持运动,不管是否生二胎,保重身体最重要。


怕归怕,下文中的观点很多人都不敢否认,不得不赞同。


全面放开二胎的消息出来后,绝大多数人都以调侃乃至嘲讽的语气来评论这条新闻:


  “自己都快养不起了,还养二胎?”


  “在衡量熊孩子数量的时候,1就是天文数字”


  “罚款我也不生”


  “房价这么高,不等这个孩子读大学,哪有空间再给二胎留个房间”


  “……”


  而女性同学尤其对放开二胎的消息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。


  就我所见,除了信天主教的女同学会用行动证明多子多福外,只有一位世俗美女兴奋地鼓动大家多生孩子,享受新政策带来的机遇——她丈夫在地产行业身居高位,经常用出国旅游和奢侈品的照片在朋友圈里激发羡慕嫉妒恨,可见“养不起”、“管不过来”是70末和80后父母的普遍认识。


  1 真的生不起?


  不过,细想起来,我们这些70后、80后在朋友圈大发感慨,实际上是很荒诞的事情——按照同样的标准,我们根本就不该出生!


  因为上一代父母恰恰是在更贫穷、更拥挤、更忙碌的条件下,生出了70后、80后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,并曾经因为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生育而表示过强烈的不满。既然几十块月薪、筒子楼、单休周末能够养大一群子女,为什么今天的年轻父母会因为一个孩子而精疲力竭?


  当然,考虑到通货膨胀,三四十年前的月薪购买力肯定不止今天的几十元,而且相对来说,当时养育孩子也有许多便利之处。比如说当时的县城、乡镇还是一个熟人社会,孩子可以把相当大的范围当做活动空间,弥补了家庭住宅面积的不足;又比如当时汽车比较少,孩子一般会自己步行上下学,不用接送;周末会结伴去附近的空地玩耍,不用刻意创造娱乐空间。


  这都是今天21世纪的新一代父母不具备的条件。当我下午3点多就要中断码字去接儿子放学的时候,当我开车几十公里送他去找玩伴的时候,我这个30年前的孩子也的确会经常怀念80年代的趣味童年。


  但感性的回忆不能代替理性的对比。20年前中国城市平民的平均生活水平,换算到今天最多也就是相当于月薪一千人民币。而且许多关键商品,如抽水马桶、洗衣机、电力、电视机、电话……的实际性能都有明显提高,绝非当年的原始货色可比,为今天的平民提供了更多的闲暇,大大降低了家务劳动的强度。如果我们认为当年养得起孩子,按理说今天就不应该用经济理由否决二胎计划。


  2. 风险太大,不敢“上项目”


  仔细分析一下,养孩子的过程,全称是“养大成人”。现在这个社会,经济上吃饱穿暖很容易,大多数基本疫苗免费,把孩子养大不是难事。


  那么,真正的问题是应该把孩子养“成人”的标准变了。


  从平民的视角来看,周围的电视剧、商业广告、中央文件和主旋律宣传片,几乎都在有意无意地灌输“中产阶级生活方式”,结果就是大多数平民认定只有“中产”以上的生活才算“活的像人”。


  任何让我们、让我们的后代远离这一目标的选择都会被认为不合理甚至不道德。和过去相比,尽管我们的收入有明显增加,但这个“中产”目标和当年的生活预期相比增长更快,所以,我们觉得生活压力比父母一辈还沉重。为了避免二胎导致自己或后代无法实现预期的生活水平,我们宁可放弃二胎的机会。


  80后也大多是独生子女,但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,父母依然默认我们可以到山野之间一玩一整天,离家十几里,丝毫不担心这其中的安全隐患。归结原因,大概是因为他们都是第一代从农业时代走出来的工业居民,默认养孩子是一个风险投资。为了节约家务劳动时间,“正常”的夭折风险是可接受的。


  现在不一样了。在教育、生活环境和各种都市神话共同作用下,当代父母的育儿思想遵循0风险原则,第二代城市人口完全承受不了子女夭折、丢失、伤残的威胁,哪怕极小概率的威胁也不可承受。但我们都知道,风险不可能绝对降低到零,只要你乐意投入,把风险从1%降低到0.1%再降低到0.01%、0.001%……总有精力和财富透支的时候。这也是现代人养育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
  3. 送孩子上学是个大问题


  回到最初的话题。所谓不敢生二胎,最重要的就是两点:


  1)对自己或子女丧失中产阶级生活机会的恐惧。


  2)在“0风险”原则下对子女养育的无限投入。


  如果能克服这两个障碍,相信大多数育龄男女不会浪费自己的生育指标。毕竟人类有生育本能,在营养充足的外界环境下尤其愿意繁衍后代。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制度压制了生育欲望,我们也可以通过制度改革来解放人类的本能。


  具体分析一下现代城市人口的心态,可以把问题划分为两部分:不能解决的部分、可以解决的部分。


  所谓不能解决的部分,就是满足大多数家庭的中产阶级生活预期。但这里的中产阶级绝不意味着“中等收入”。在中国当前语境中,“中产”意味着生活水平超出80%以上的家庭,如果不是90%的话。在一个劳动者平均月薪2500,一半居民可支配月收入不到1500元的国家,中产梦至少意味着一套城区大面积公寓,一辆中等轿车和一两万元的月薪。这显然不是可以靠制度改革能解决的矛盾。更何况中产标准不是一个静止的尺度,而是会随着经济增长水涨船高,是永远挂在中国年轻人面前十米的胡萝卜。


  要从根本消灭过度中产梦激发的矛盾,只能靠共产主义来消灭阶级鸿沟。我们这里暂时不讨论那么遥远的事情,眼下我们还可以做点更现实的改良,比如说增加学校的教育义务,延长在校时间,由公立学校出面提供集体活动和课外培训,在减轻家长负担的同时,避免家庭提前进入“阶级之战”。


  现在的大多数小学,在“减负”的原则下,下午往往两节课,不到4点就结束。于是,从2点多开始,学校门口就出现来接孩子的家长,3点半开始挤占马路,4点前后10分钟必须要交警维持秩序,才能勉强避免踩踏事故。这在大多数地区已经司空见惯,等到五点多初中放学,还会在许多中学门口重演一遍。貌似平常的景象,实际上反映了三个社会问题。


  1)中小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需要家长安排。


  2)大多数家庭都要分出一个劳动力或者准劳动力接送孩子上下学。


  3)家长既不放心孩子自行回家,也不放心他们和同学自行寻找娱乐空间。


  这几点结合起来,既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力被浪费于低效工作(接送),也为补习班、特长班、家庭教师提供了足够大的市场,更向家长提前施加了阶级分化的压力。结果就是“减负”无用,养肥了一大批私人培训机构,也把家庭教育成本抬到了不敢生二胎的高度。此外,新一代中国儿童因此极端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,不能和同龄人共同成长。从长期来看,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负面影响。


 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结论——中国公立学校提供的基本服务已经远不能满足普通家庭的需要,家庭只能私人购买额外培训和活动机会,以个体劳动(接送)的方式来填补这个空间。


  搜狐财经专栏作家、国际商业顾问吴向宏则表达了另一种担忧。他认为,中国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最重的这一批年轻人,他们压力更大,养孩子的意愿也更低。这造成一个经济学上的问题——中产阶级的萎缩。


  “从社会阶层的分布讲,希望社会有一个稳定的中产阶层,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这一批人在经济和人口结构上都没有获利。”


来源:观察者网


The End


文章推荐,直接点击标题即可打开:

80后妈妈的忏悔:直到女儿得白血病,才发现自己错了太多


拿什么感谢你,我的儿子(2015感动中国,阅读破亿)


凡是把孩子放第一位的,这个家庭多半是悲剧


跟着音频反复朗读,练习亲子英语对话--Chapter 02-01 用吸尘器 from《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》附音频


妈妈牌生活英语表达字典,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,跟小小孩说英文,我的第一本亲子英文书,到底哪本合适?父母一起学英语,孩子英语一定好


免费领:《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》 MP3音频 《妈妈牌生活英语表达字典》的升级版,可以买到书了!


免费领:我的第一本亲子英文书(MP3音频+PDF电子文档+TXT文本)


英文启蒙原版绘本团购,带音频和点读包,请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进入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